眉县金渠司法所:“站庭联动”“情理法智”“四位一体”调解合同纠纷案

发布时间: 2025-09-22 15:50:22

近日,宝鸡市眉县司法局金渠司法所汇聚派出所、人民法庭多方力量,构建“专业力量下沉+多元协同治理”模式,发挥综治视联网、公共法律服务自助终端在线法律咨询、视频调解、法律文书生成等智慧功能,形成“前端咨询调解-后端司法确认”全链条处置机制,成功化解了一起因政策调整引发的房屋租赁合同纠纷。 

基本情况

2017年7月,金渠镇某幼儿园与金渠镇某村村委会签订了20年租赁合同,承租方投入资金改造租赁房屋后办学。2021年受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相关政策影响,幼儿园生源不足,合同客观上无法继续履行。承租方提出终止合同并要求退还其支付的剩余租期租金、要求赔偿改造费用共100万元。出租方认为是政策原因导致合同无法履行,自身无过错,仅同意补偿改造费用20万元。多次协商未果,双方共同申请金渠司法所出面调解。

调解过程

接到调解申请后,金渠司法所迅速组织调解员,启动联动调解机制,以情为纽带、理为基础、法为底线,提供“线上法律智囊+线下温情调解”,全力协调促进纠纷实质性化解。

一是及时介入,摸清症结。调解员第一时间介入,采取“三查三核”工作法,全面了解合同签订背景、履行情况、投入资金、政策规定及影响程度等关键事实。初步判断争议核心在于补偿金额的认定。

二是“四位一体”,分层化解。与经开区法庭建立联动机制,由法庭指派经验丰富的干警与服务站人员组成调解组,“线上+线下”同步调解。线下“情、理”疏导。融情于理,幼儿园受政策与疫情双重冲击,经营不易。村委会代管集体资产,对村民负责,补偿要有依据且可控。双方应本着诚实信用、公平合理以及避免社会资源浪费(如房屋后续利用等)原则,从实际出发,互谅互让,寻求务实解决方案。线上“法”理支撑。通过“专家解读+案例参考”方式、视频连线等形式,经开庭法庭庭长贺领会深入浅出地阐释解读《民法典》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,法庭干警提供了类似案件的判决案例、调解结果,作为补偿金额认定的参考依据。基于法律分析,调解组提出了对承租方投资进行评估,村委会按照评估金额50%进行补偿的初步方案。

三是聚焦分歧,促成共识。调解组积极组织双方围绕补偿项目、金额,不断弥合分歧,经“背对背沟通-面对面磋商”调解,双方均同意由村委会一次性退还租金、支付补偿费用56万元,达成双方满意的调解协议。

经验启示

一是“庭所”联动是提升基层法治效能的基石。司法所扎根基层,与人民法庭建立紧密联动机制,实现了法律专业力量与基层调解工作的无缝对接。这种“前端哨所+专业后盾”的模式,是高效、专业化解复杂矛盾纠纷的关键。

二是“情理法”融合是调解成功的核心方法。调解不仅是简单的法律条文的运用,更是做人心的工作。本案中,调解员注重情感沟通、道理说服以及法律依据和案例支撑,以“情”为先、以“理”为主、以“法”为盾,有效引导当事人回归理性协商。

三是“线上线下”互补是突破时空限制的有效途径。调解员充分利用线上手段进行专业法律指导,提高了调解效率;线下沟通则保证了调解的温度,实现“情理法智”四位一体高效化解矛盾纠纷的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