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 > 新闻动态 > 工作动态

陈仓区:“124”工作思路引领普法新实践 激活基层普法依法治理神经末梢

来源:宝鸡市司法局 发布时间:2025-07-04 10:01

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,宝鸡市陈仓区以“124”工作思路为引领,锚定“一个首要目标”,夯实“两项工作机制”,走实“四条宣传路径”,持续创新普法模式,有效激活基层普法动能,走出了一条具有陈仓特色的普法依法治理新路径。

锚定“一个首要目标”,明确普法方向

自“八五”普法规划实施以来,陈仓区始终锚定“八五”普法总结验收这一首要目标,通过构建“谁执法谁普法”责任体系,印发《陈仓区各部门单位“谁执法谁普法”普法责任清单》,形成覆盖15个镇街、57个部门的普法网络。将普法任务细化分解,确保普法工作无死角、全覆盖。同时,建立动态调整机制,根据法律法规更新和实际需求变化,及时优化普法内容和方式,提升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。通过定期召开会议,加强部门间的协作与信息共享,形成全区上下联动、齐抓共管的普法格局,为实现“八五”普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夯实“两项工作机制”,压实普法责任

“三单两书”工作机制,构建闭环管理模式。陈仓区积极推行陕西省“三单两书”普法工作制度,通过普法工作责任清单、普法重要工作提示单、普法重点任务督办单“三单”明责,履行普法责任报告书、评议书“两书”问效,构建起了“清单管理、提示督办、评估反馈”的闭环管理模式。强化了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,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。在实际运行中,陈仓区注重将“三单两书”制度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,充分发挥其指导性和约束力,使普法工作更加规范化、科学化,为全面提升全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水平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
“一镇一品”普法矩阵,织密基层普法网络。陈仓区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及工作实际,将275部法律法规分解至每月,确保了普法宣传每月有主题,每周有重点、有抓手。今年以来,全区15个镇街立足地域特色,打造出13个差异化法治文化品牌,累计开展普法活动136场,覆盖群众超13万人次,形成了“一镇一品”的全域普法新格局。

阳平镇首创“法治五创”工程,将民法典等法律编成快板、小品,结合“送戏下乡”在镇域宣传;慕仪镇“一周一学法”制度成全区标杆,镇村干部每周一集中学习各项法律法规,基层干部法治素养得到显著提升;赤沙镇非遗“血社火”嫁接法治宣传,将传统艺术与现代法治精神巧妙融合;新街镇将电信诈骗、民间借贷等案例改编为情景剧,在村居文化活动中心演出,以生动形式揭示法律风险;东关街道构建“法治宣传栏+图书角+普法小分队”立体网络。在辖区打造8个法治图书角,藏书2300余册,成为了群众家门口的“法治充电站”;周原镇为辖区企业开展“法治体检”,审查合同、排查隐患,完善制度17项,规避风险9个;坪头镇依托九龙山景区打造“法治文旅专线”,设置法治打卡墙、普法驿站,实现法治与旅游深度融合;拓石镇针对山区特点,利用“村村响”广播定时播放《土地承包法》等法律条文及案例,同步开展“法治电影下乡”14场,让留守老人、留守儿童等群体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法治文化“大餐”;县功镇实施“法律明白人”培育工程,通过“理论+实践”培养136名“法律带头人”,年均化解纠纷120余起,成功率96%。

走实“四条宣传路径”,提升普法实效

“执法+普法”显温度。在执法过程中,执法人员将普法融入执法全过程,让法律条文“活”起来。通过跨省执结欠薪案等典型案例,展现司法为民担当;创新“一站一室”模式,实现“行政+司法”保护无缝衔接,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。彰显了“司法为民、法治惠民”的初心,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了“法治温度”。

“案例+普法”接地气。选取制作法治政府建设典型案例,定期制作视频发布,通过鲜活的案例呈现和深入浅出的讲解,将复杂的法律条文转化为群众易于理解的内容;知识产权宣传周期间,区人民法院公开审理5起“小米”商标侵权案,采用“庭审录播+实物对比”形式,现场拆解侵权商品,直观展示仿冒特征。通过真实案例的生动演绎和深度解析,让法律知识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,实现了普法工作接地气、入人心的良好效果。

“网络+普法”拓阵地。定期发布“以案释法”案例,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,进一步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。打造“法治陈仓”新媒体矩阵,微信公众号开通AI智能法律咨询,24小时在线解答群众问题,实现法治信息“一键直达”。

“品牌+普法”树标杆。结合乡村振兴、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,因地制宜强力推进基层法治文化阵地建设,目前累计建成法治文化广场26个,形成了“区级有广场、镇街有长廊、村社有图书室”的三级法治文化格局,“法”“景”交融的靓丽风景线在陈仓触手可及。

宝鸡市陈仓区通过“124”工作思路,将法治精神深度融入基层治理、产业发展与民生保障。从跨省追薪的司法担当,到“一镇一品”的创新实践,陈仓区以法治之力护航高质量发展,为区域经济社会现代化筑牢了坚实根基。正如新街镇村民所言:“法律不再是纸上的条文,而是身边看得见、摸得着的保护伞。”在这片热土上,法治信仰正落地生根,绽放出璀璨的社会治理之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