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,眉县按照“成熟一批,下放一批”的原则,在8个镇(街)开展执法赋权工作,积极探索执法权下放、承接、运行、监督的有效途径,为深化基层治理能力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一、深入调研,精准下放执法事项
一是明确职责边界。严格按照“一镇(街)一清单”任务要求,紧扣“基层管理迫切需要”和“能够有效承接”两个关键,一方面积极深入镇(街)对相关执法事项进行实地调研,做到“底数清、情况明”。另一方面开展赋权部门和镇街职责划转调整工作,厘清权限、地域边界,确保权责一致、职责清晰。
二是全面分析研判。多次征求意见,坚持按需放权,14个赋权部门通过实地调研、召开座谈会等形式,充分了解各镇(街)迫切需要赋权事项,同时县司法局联合县委编办、县职转办等单位先后召开两轮分析研判会,就拟下放事项逐项分析研判。
三是精准科学赋权。坚持成熟一批,下放承接一批的工作原则,收集整理8个镇(街)、14个赋权单位的意见和建议,结合镇(街)的承接能力和实际需要,经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审定后,形成《关于向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下放部分县级行政执法权(第一批)》清单。
二、加强指导,扎实做好赋权承接
一是密切配合于法有据。县司法局、县委编办、县职转办明确分管领导、责任股室,成立工作专班,并印发赋权工作实施方案,明确职责分工。同时,县政府法律顾问全程参与事项研判以及会议讨论,确保赋权事项根据充分、于法有据,赋权承接工作全程在法治框架内进行。
二是加强部门镇街有效联动。召开执法赋权工作会议,签订赋权事项承接确认书,分系统进行执法培训,拟定3个月的工作过渡期,镇(街)派员跟班学习,过渡期满后赋权部门“镇呼县应”继续提供执法指导,建立部门执法人员下沉基层一线驻点指导工作制度,及时纠偏正向,确保执法赋权工作平稳有序。
三是统一综合行政执法文书。县司法局编制形成了全县镇(街)行政执法示范文本(试行),包含行政检查、调查询问等63项重点执法程序,涵盖了行政执法所涉及的立案审批、调查取证、审查决定、送达执行等各个环节,并配套起草《眉县普通程序行政处罚案件办理规定(试行)》《眉县镇街行政执法责任制度》,确保镇(街)行政执法工作规范运行。
三、优化配置,充实壮大执法队伍
一是配齐配强执法人员。整合执法力量,8个镇(街)建成了9至19人不等的副科级建制的镇(街)综合行政执法大队,并于2024年9月挂牌成立,全县共有行政执法编制99个,目前已到位98人。2024年11月各镇(街)执法大队负责人已全部到位,推动镇(街)执法力量从“单兵作战”到“多元发力”的转变,真正做到“看得见”就“管得了”“管得好”。
二是强化业务培训。常态化开展综合行政执法人员业务培训,近一年来,全县累计开展镇(街)行政执法专题讲座、执法案卷评查反馈会暨规范执法培训会等4场次,参训400余人次。目前各镇(街)共82人持有执法证件,有效提升了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。
三是全面保障执法装备。规范建设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办公场所,设置办公室、询问室、装备室等必要场所。规范装备配置,配备执法记录仪、打印机、录音笔,目前正与相关单位协调执法车辆编制。同时,统一镇(街)综合行政执法制式服装,槐芽镇等7个镇在全市已率先配齐执法服装。
四、提升执法实效,确保治理有序推进
一是严格落实行政执法“三项制度”。按照镇(街)法治政府建设强基工程要求,主动接受社会各方监督,各镇(街)及时公布执法清单、行政执法人员名单等事项内容,确保行政执法公开、公正、透明。重大执法决定必须经过法制审核,执法过程做到统一着装,全程记录。
二是健全工作机制。按照责权明确、衔接有序、运行顺畅的原则,各镇(街)先后制定《综合行政执法人员文明执法制度》《综合行政执法人员学习培训制度》《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》《综合行政执法装备管理制度》等工作制度,确保执法工作有序进行。逐一梳理赋权执法事项清单,把每一项执法事项都明确到具体责任岗位。
三是加强日常检查。常态化开展综合整治工作,加大对农贸市场及水果批发市场的整治力度,开展镇(街)经营秩序整治行动,提升镇(街)市场环境。同时,对生态环境领域违法行为进行大力整治,确保山清水秀空气好,基层治理有序推进。截至目前,各镇(街)执法人员开展日常巡查220余次,办理执法案件1起。
下一步,眉县将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,明责赋权扩能,加强履职能力建设,持续完善行政执法长效管理机制,推进县域管理工作提质增效,为建设高水平法治眉县贡献力量。